科学与理性主义体系的非全息---人学国际基金会研究
综合资讯
中国艺术课堂网
admin
2020-03-11 17:07

  科学和理性主义以“二元性”的世界观架构为基础,奠基于“时间与空间、纯粹理性与单一现实”的思想设定之上,从而不可避免地排斥人类情感与生命灵性。当前国内的主流学术界在对这一问题进行突破的“非二元性”或“非线性”领域的研究基本是空白,研究机构们到底是还是本身就缺乏相应的学术灵感?还是也已日趋沉浸入统领全球思想界近四百年的理性主义系统之“二元性”惯性的泥沼呢?人学国际基金会对于此领域的多项研究成果都是基于这一问题而阐发,并拥有多角度的全息审视。
  提到科学主义体系的非全息,不得不提到希尔伯特问题。希尔伯特致力于推进数学公理化建设,以至于所有的数学理论通过一个完备且一致的体系得到证明。在希尔伯特的构想,有三个至关重要的概念需要澄清一下。一个是完备性,即所有数学理论都是可证明的。随后则是是一致性,即是所有的数学命题表达和推理演绎必须归于一个统一的形式化的抽象(符号)系统,亦即一个典型的二元性系统。中学时候学过的反证法便是基于数学理论的一致性所得出的一种证明方法。最后是决定性,即有限次运算来证明数学理论。该构想也被命名为“希尔伯特判定性问题”。 
  然而当时年仅25岁的数学家哥德尔巧妙地应用“自指问题”破灭了数学大师希尔伯特的完备一致性的数学体系梦想。哥德尔不完全定理就指的是:在数理逻辑中,任何足以表达算术真理的正式系统都不完整,并且都依赖于公理,所以不能简化到系统本身,即真理无法在系统内部得到证明。这相当于在理性规定的概念和符号系统对自身的现象尚不能完全解释,总会遇到一个特殊的第一性命题,当这一个第一性的公理命题在一致性的数理逻辑之下发生“自指”现象之时,它所表达的含义便突然指向相反的方向,从而让整个系统具有濒临崩溃的危险。作为科学阵营的基础学科——数学,其诸多公理至今仍在指导其他学科和生活实践,但本身运作存在不可挽回的巨大缺陷。我们今天的面对方法仅仅是:默许他的存在,并尽量避开。这些消极的角落就像哲学史上著名的康德之“四大二律背反”的不可消解的逻辑悖论一样,使得科学自身难以以全息的视角看待问题,尽管这还是在排斥人类情感与生命灵性的状态下。
  人学国际基金会是一家非营利的学术性协会机构,2017年7月在香港成立。 它以总部位于香港的人学国际基金会为主体,迄今为止,它在北京和上海两地拥有两家分支机构,负责基金会在大陆地区的学术研究与运营活动。日前,人学国际基金会将推出前沿思想作品《人学是什么---未来人性与你我的新命运》,它将由东方出版社在2020年出版发行,是人学国际基金会首席研究员李春光老师的多年研究之作。此外,基金会也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多家研究所合作,共同开展了关于新的世界整合哲学的数个研究课题并完成了多个理论成果,其中包括《全息智慧》,《全息伦理》与《全息实相》等前沿思想理论。(作者 :墨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