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远自迩——读景有岷中国画作品
文化艺术
中国艺术课堂网
总编辑
2019-10-18 02:31

景有岷:1969年出生于陕西旬邑,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曾任西安美术学院宣传部部长、现任西安美术学院办公室主任、陕西美术家协会会员、西安石缘堂书画研究院特聘书画家。近年来,他游历于秦岭山山川川,饱览祖国大江山水风貌,又得益于杨晓阳、江文湛、陈国勇的艺术熏陶与教诲。作品多次获奖并收藏。

作品欣赏之一:

近日,在朋友圈看到《欲将俗眼为洗湔》一文,介绍了景有岷先生一组山水小品画。但见幽寂空濛,萧疏散淡。在表现内容与形式上,融会南北山水重意兼形的特点,以细腻的笔触,素雅的墨色,将内心的诗意,呈现出来。看后感慨良多,也对他有了新的认识。

我早前不知其画画,只知他在美院搞宣传工作。由于工作缘故,难免要打交道,接触过程见其淳朴平易,没有架子,不由颇感亲近。后见其画作,方意识到,人是会不断境随心转的,而这境随心转的过程,也是个体精神与艺术生活的一种平衡。景先生能自繁缛的行政工作之余将心态调整到艺术状态,并很快地在艺术的领域找到心灵的栖居,让我感佩良深。

调整需要过程,也需要环境与心境的碰撞。这种碰撞所产生的火花,在景先生的艺术历程中,自然而然地化解了工作的压力,将繁芜的行政工作状态,通过笔墨的浸润,从生活中剥离开来。工作,具体繁复,需要费心耗力;画画,宁寂清净,需要沉敛内心。

画中看,景先生极好地区别了二者之间的矛盾,使自己境随心转,随任自然。这种心境的形成,依赖于每一画家自有的特殊心灵、个性、学识、修养及他独有的审美情趣,并以贵在特有,不贵共识的心境,为自己的绘画,做出了诠释。因而,他对艺术、自然乃至生命的态度,灌注了自己的真性情,表现了内心深处灵魂层面对描述对象的特有认知。

在《行远自迩》画册的这批小品中,那素雅的铺陈,宁谧的心境,幽邃的意境,冠以画家独特的审美机制,写出了画家对于自然山水独有的体悟。画面中,画家以贵在特有的气质,描画出内心诗意的独白。

作品欣赏之二:

他的画面有一份清寂,也有探索的苦恼。他的清寂在于“不以画而画,而以画写心”。苦恼在于“遵从传统还是现代”。“遵从传统还是现代”是目前许多画家面临的主要问题。要从传统中突破,觅寻自我,何其难矣!他认为:“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乘,进而当以天地师……”

《学画记》中,他写道:“中国画受西方式教育影响近百年,山水画重视从写生出,强调光影和焦点透视,凡此画法与中国山水画的内涵背道而驰,很难看到真正中国山水画的文化精华和博大内涵。”从而可见景有岷内心传统的一面。

率真的性格决定了他绘画的格调,内心的纯净使他生发出对传统的敬畏,对诗意的追求。他浸淫在中国文化艺术的宝库里,深入挖掘诗意之美在山水上的丰富表现,并在传统笔墨中寻找自我与画道的契合。诗意是需要灵性的,不光画中有诗,心中更要有诗。景有岷的山水,极富诗意。

如他画面的题诗“眼前谁识岁寒交,只有梅花伴寂寥。明月满天天似水,酒醒听彻玉人箫”等。情景交融,诗画相映,意趣生辉,既表达了孤寂的思绪,也透露出内心的豪气。这些题诗,既有山水的性灵与内心诗意的契合,也是他对中国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一种深刻体验。

在艺术精神的表现上,画家并不局限于景物本身的形神关系,而是从景物之外,求取灵魂深处与山水的共鸣。并在共鸣中,将言不尽意的精神空间,赋予画面,让画面承载精神的栖居,灵魂的维度。

作品欣赏之三:

“形神与笔墨,品格与意境”,不外乎是中国画所追求的最高主旨,只有明白了这些,才会胸中生丘壑,下笔如有神。

景先生正是明晰地洞察并悟道出中国画的至理,才会在自己的山水中,将形神笔墨,品格意境,熔铸胸中诗意,营造出一幅田园诗意的情境。他说:“登临山水,是画家的第一要旨。身心而入境,闭目而忘机。

正所谓:满目皆是云雨境,山峦恰同画里形……”他说:“中国画画什么?读完童中寿先生的书,似乎明白了些道理,就山水画而言,以己之见还是要解决和处理好形神与笔墨、品格与意境的问题……”

看着眼前的小品,画面既与古人拉开了距离,也与当代山水不相雷同。

他的画有着自己独立的风貌,在清寂淡雅中,自然随意地抒发了自我灵性。因之,在他画中,不求标新立异,只求扎扎实实;不求虚无缥缈,只求在解构中寻找自我的存在,并在存在中,努力去探索适合于自我表现的山水语境。画家以果敢的用笔,洗练的笔墨,为我们呈现出心境的宁寂。

他受传统文人思想的影响,观察的方法及对自然的感受,使他在虚实、布白、透视、空间等上,融入自己对美的认识,并在山水的律动、开合、起承上,布局出诗意的氛围,从而造境出一份宁寂,呈现出心中的诗。

他的《梅花十六条屏》,画面收中有放,放中有收,素雅清新,浓淡得宜,古拙精致,极具功力。尤其构图布局,落款书法,个性鲜明,充溢着文人情调。 从画中,我嗅到了一股梅花的清香,疏淡相宜,在素洁的宣纸上,遒劲有力,直插苍穹。既向这个世界宣示了自己不与流俗的高洁,更展示了画家对传统笔墨的理解和实践。

饱揽大自然的秀美山川

行笔至此,眼光落到《行远自迩》后面一页中,画家身穿登山服,手持登山杖,在不同的山水情境中徒步穿越的身影,看他分享自己登太白、越鳌山等不同的心境,忽感与景先生相识经年,对他竟了解无多。

若非今天看到他的画作,也许便不能在一个轨迹上相遇。蓦然间,我领悟到一个人与一个人的人生,都是在不同的轨迹中,因了红尘中偶然的一瞥,而成为相互的见证及成长的历程。这次如果不是朋友圈偶见先生之作,我们也许会在这个世界上失之交臂,相忘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