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付小青作品赏析
文化艺术
中国艺术课堂网
未知
2019-10-15 09:39

人物简介

付小青,祖籍陕西蒲城,2010年7月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获硕士学位。毕业创作获得学院研究生毕业创作三等奖。潜心于中国工笔人物画及小写意画的创作与研究。

2008年作品《紫薇花开》入选“长安画派粤港澳邀请展”。

2008年《农闲时节》入选“陕西省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美术作品展”。

2009年《全民健身运动图》入选“陕西省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美术作品展”。并获“首届陕西美术奖优秀创作奖”。

2011年作品《游园图卷》入选文化部主办的“中国画名家四条屏作品展”。

2012年作品《牧场晨炊》入选“陕西省首届写生作品展”。

2012年作品《远去的记忆》入选“陕西人精神”美术书法作品展。

2013年作品《寄梅图》、《流水多浓旨》入展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主办的“清风三月--陕西女青年国画作品邀请展”。扇面作品入展“第二届陕西女画家作品联展”。

2013年作品《盛裝》入选“高原.高原第三届中国西部美术展中国画年度作品展”。

2014年作品《绿萝》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美术作品展览”。

2015年作品《全民健身运动图》入选“中国体育博览会美术作品展”。

2015年作品《春》入选“第二届陕西省写生作品展览”。

2017年作品《盛装》入选“中华民族大团结全国美术作品展”。

2017年作品《草原雄鹰》入选“第六届中国中西部美术作品展.中国画年度展”。

2017年作品《雨后小景写生》入选“第三届陕西省写生作品展览”。

2018年作品《那时花开》入选“讲述陕西故事”陕西各界书画院美术.书法作品展。

作品曾发表与《美术观察》、《中国艺术报》、《光明日报》、《西北美术》、《中国书画报》等,2009年出版《付小青画集》,2010年5月在西安美术学院图书馆举办【古调自爱多独弹付小青古意人物画作品汇报展】。现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西安中国画院特聘画家,陕西省各界书画院院聘画家,西安石缘堂书画研究院特聘书画家、西安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画专业教师。

作品欣赏之一

笔墨,顾名思义指的是中国画之技法。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是中国画传统的精华所在。早在五代时期北方山水画大师荆浩在传为他所著的《笔法记》中就已经提出了中国画的“六要”,即:一气、二韵、三思、四景、五笔、六墨,从而为我们简笔勾勒出了精神表现(气、韵)的创作构思,也就是从忠实于自然实景到基础技法的笔墨再现,这样一个逻辑性很强的理论序列。这其中“笔墨”则是荆浩所倡“六要”中最为强调的技法要素。笔和墨,经由师法自然、创作的构思等过程而达到“气韵生动”的精神表现效果,其在中国画中的地位自然是极受重视,历来的中国画画家也都非常强调用笔、用墨,并视笔墨为画意要旨所在。

所谓“笔”,当是“用笔”之法,行笔有正侧、有逆顺、有藏露,有轻重提按、有转折方圆、有疾弛迟涩、有曲直动静,都全凭手中一簇柔锋,而倾全身之力贯于其中,使笔下有风骨洒脱之气,如骤雨旋风,奔放流畅,如千军浩荡,刚健雄浑,成疏密逸岩,变化出奇,有气韵生动之美。要如此,除了经年磨砺之功,也需凭个人造化,内蕴丰厚学养,方能用笔臻于高妙之精神境界。

南朝谢赫提出的“六法”中,有所谓“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唐代张彦远也说:“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作画第一须“象物”,要描摹物象,但只有外表的相似还不够,必须进而求骨格气韵的相似,骨气和形似必须具有画家的思想意旨,也就是画家的主观意图,既能形似,又要气韵生动,传达画家的主观意图,把精神意旨表达于画面上,那就得靠画笔熟练的用笔技巧来实现了。画是用笔画出来的,不能用笔,那一切都是空谈。这也就是所谓“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

用笔首当有骨力,所谓屋漏痕、锥画沙之遗意。若鹤膝蜂腰,钉头鼠尾,还转无力,如人之无骨,自然百病横生,既无美感可言,也更谈不上表现的生动性。墨随笔出,亦有其“用墨”之法,所谓水晕墨章,墨分五色。墨以笔力为依托,经水墨相渗和,而或烘染,或点泼,或积晕,或破冲,浓淡干湿,笔墨相映,如人之肋骨相连,从而完美地描摹物象或表达情感内涵,给人以独特的意象美之艺术效果。

作品欣赏之二

不可把“笔墨”仅看作技法,“笔墨”尚须达精神。绘画是要和笔墨来表现的,物象的描摹,主观精神的情感都必须依赖笔墨来实现来传达。笔墨是中国画传统技法语言的核心,也是中国绘画艺术精神的中心点。从中国民族艺术精神来说,意象美是其独树世界艺术之林的伟大特色,而笔墨正是构成这种意象美的基础,其本身就具有抽象性的独立审美价值和精神内涵。

柔软的毛笔,浓厚的炭墨,体现出中华民族伟大的睿智,在千百年来历代艺术大师的手中,谱写出了中华民族艺术的一页页灿烂的篇章。笔墨中融注着我们民族文化深厚的内涵及其所传递的东方哲学、艺术精神的博大精深,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表现技巧和民族艺术风格,以其神奇的变化和意象美独步世界艺林。岁月悠悠,保留到今天的中国画史上的传统精萃杰作,不仅以其载负的无限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亦因其构成的无限丰富的传统艺术表现而经世不朽,成为我们今人继承和学习的丰富宝藏。

略看当今画坛,以“名家大师”自诩者,景从云集,然而他们既不经苦心磨励,便急功近利,草就“一家”之“风格”,殊不知笔墨更需达精神,胸中无一物,却不愿下功夫去丰富自身艺术学养,只在投机,速成大师大家。观其作品,用笔单调无法度,线条软弱无力,更无气韵之生动、表神之深厚,毫无生命力。功夫不到,既不能物象传神,也不能应物象形,偏要妄谈写胸中逸气,妄谈个性之表现。

这些人只要名利,只要投机速成,弄些“孔方兄”搞画展,费尽心思于“画外”功夫,只盼活动一二,让报纸电台吹捧一下,谓之某大师某大家,实为恶径。此种大“家”不如称之为“假”,或许更为贴切吧。内行看画,就其笔墨便可知其功夫学养,才情胆识,和对待艺术的真诚与否。批评家更是肩负文化建设的使命,不应囿于关系、金钱,而曲意迎合,而要对社会文化事业负责,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

石涛《画语录》中说:“笔与墨合,是为絪缊,絪缊不分,是为混沌。辟混沌者,舍一画而谁耶?画于山则灵之,画于水则动之,画于林则生之,画于人则逸之,得笔墨之会,解絪缊之分,作辟混沌乎,传诸古今,自成一家,是皆智者得之也。”

作品欣赏之三

现代画家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李可染、石鲁等诸大师亦深明笔墨之合,凭其各自秉赋天性,苦心于绘事,用笔用墨最得精神,非所谓自诩大家大师者可比。

今天,我们正处身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和谐时代,“笔墨当随时代”,一些画家在各自的探索中也提出了一系列的课题。但我觉得高兴之余又担忧几分,我们继承古人是要有所创造,但这种创造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笔墨在新时代应更多地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主义艺术事业,笔墨应具有广泛的丰富性,亦要有新时代感。把握时代气息,苦心磨励,以独特沉着有力的笔法创造出大量反映新时代的贴近生活的作品,可谓笔墨随时代了。

随着文艺的繁荣,商品市场的冲击,一部分画家卷入商品大潮之中,不注重艺术创作的修养锤炼,对传统一知半解地照抄,模仿古人,不假思索地生活一些肌理效果,草草成画,便自封为大家,此种情形实在让人担忧。 从技法上说需要苦心磨炼,从达精神上要探索创新。 抄袭来的只是外形,没有精神内涵。

写生及教学剪影

笔墨作为中国画的特殊语言,自始自终脱离不开生活与自然。艺术创作源于自然源于生活,又高于自然高于生活,更需“当随时代”传达新时代之精神,这就要求画家以老老实实和虔诚的心既深入领悟古人笔墨之法,又要以创造心去探索,

单凭玩弄小聪明,投机取巧地想速成大师大家终究是会失败的,真正的中国画画家要以至诚的心去探索、去创造,磨励于笔墨,笔墨达于精神,新时代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