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中国国际健康大学和事业的学术总结
综合资讯
中国艺术课堂网
admin
2018-08-10 10:07

——中国国际健康大学总校总结报告

朱敖荣(中国国际健康管理学科中心,安徽 合肥 230032)

编者按:中国卫生管理学科中心以朱敖荣教授为首的一批专家、学者、教授几十年来,一直投身于基层的医疗卫生事业,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近年来,他们积极响应国家的“健康中国”号召,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纷纷在多种场合,多家媒体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为响应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发挥着自己的力量,他们希望能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健康中国的基础上,创建健康国际的卫生事业。有感于他们的这种执着精神,我们特地编发此文,本文是健康国际事业的总结,有着很好的经验和丰富的学术价值,希望能够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使得健康国际的事业早日开花结果。

尊敬各级领导:

您们好!

我们“学科中心”是由毛泽东、周恩来、钱信忠、陈海峰等老一辈革命家,经党中央同意创建的,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当前为了贯彻中共十九大的新时代精神,同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的创新思想。“学科中心”经过广泛听取意见,认真推敲研究,决定向党中央提出了“创建中国国际健康大学和事业的学术报告”。先后三次,分别于2018年4月23日、5月10日、5月25日报送。并抄送了中央有关部门和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中共合肥市委、市政府;中共安医大党委、校领导。至今未见有关答复。为了体现“保障全球人民,自幼到老、健康长寿、为人类多做贡献的创新观点”。特再报送“学术总结”,供党中央和有关领导参考,希望看到,按照共产党章程的答复。

1、中国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建设的简要回顾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当时 国家领导人 于1951年8月专派二野卫生部长钱信忠到苏联学习卫生事业管理科学,当时称保健组织学,于1956年回国。1957年9月由钱信忠和陈海峰在北京天坛开办卫生干部进修学院,并举办保健组织学高级师资班。开始形成了我国卫生管理学科的骨干力量。在全国各高等医学院校,开设了保健组织学课程,并开展了学术研究活动。

1983年5月卫生部钱信忠部长和陈海峰教授在江苏省扬州市召开了中国卫生管理学科建设学术会议,由朱敖荣教授倡议,为了解决中国卫生事业的科学领导问题,建议应建立中国卫生管理学科,内容包括卫生管理学院、学会、刊物和研究机构。会后经钱信忠、陈海峰等调查研究,确定在合肥市安徽医科大学内,开展中国卫生管理学科中心建设工作。由卫生部投资,于1984年9月建立卫生管理系,1988年10月建立卫生管理学院。根据当时情况,由朱敖荣教授为主,团结国内学术界,1983年招收了硕士研究生,1984年招收了成年专科班,1985年开始招收了全日制本科生,从此开始,安医大卫生管理学院,便成了国际、国内开创性的培养卫生管理专业人才的重点学校。同时也是开展卫生管理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

2、建设“健康国际”的重要依据

十八大上任以来,党中央在国际国内的威望不断上升。我们中国卫生管理学术界的积极性也随着高涨。特别是党中央提出“健康中国的建设”以后,我们“学科中心”的学术研究热情,更是飞跃上升。我们先后送出了我们的学术报告和建议。尤其是十九大召开期间,我们“学科中心”更是集中力量,查阅了国内外的历史文献,重点放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新中国成立前后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卫生事业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失误、不足。逐步形成了“健康国际”的纲领性设想,并明确是贯彻中共十九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党中央又顺利召开了“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会议主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政党的责任”。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并发表了“北京倡议”。“倡议”的提出,更充实了创建中国国际健康大学和事业的必要理念,又完善了“健康国际”纲领性的设想。

2018年5月4日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中央在北京召开纪念会,习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起到了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含:科学理论、人民理论、实践理论,可不断发展,永葆青春。可惜马克思仅存56岁。据此,我们提出:保障全球人民,从幼到老,健康长寿,为人类多做贡献的建议,应是最重要的基础之一。

2018年6月10日在青岛市召开上海组织理事会18次会议,习主席提出弘扬上海精神,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同样需要健康长寿基础的支持。

2018年7月27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金砖+”领导人对话会,有26国参加。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合作,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愈显重要,健康长寿更是基础。

3、创建“健康国际”的纲领性设想

综合国内外历史性健康国际的成功经验和今后趋势,可概括如下。

第一,应明确健康国际的重要战略思想

保障全球人民,自幼到老,健康长寿,是建设健康国际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美好世界,实现和平、发展、繁荣、幸福的最重要基础。并应重点开展保障妇女、儿童、残疾人、老年人和慢性病人的防治和健身活动。

第二,应明确三满意的奋斗目标。

一是人民群众满意。表现在人人享有优质、廉价、安全、就近,逐步减免费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是医务人员满意。应享受中国最被尊敬三大职业的优良待遇。第一是保障国家经济社会正常发展的公务员。第二是普及培养全国本科以上,高素质人才的教师。第三是实现人人健康长寿的医务人员(医师)。对三大职业的待遇,特别要重视优惠,对基层边缘的倾斜。

三是党政领导的满意。这主要反映在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工作的满意度。

第三,应明确健康保障建设的三大战术思想

3.1、应以基层和农村为重点。实现城乡结合的一体化管理,才能突出全局中两个90%的人群重点,达到全民健康的保障。

3.2、应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可实现预防中体现治病,治病中体现预防。同时实现:平时不生病、少生病,小病不成大病,大病早日康复。这是健康科学的重要导向。

3.3、应强调中西医并重,实现中西医结合,以创建国际新医学。人类医学是在历史不同阶段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它将从分散到集中;从不同特色到逐步融合;从低级到中级再到高级水平;从区域到大范围再到国际性。创建国际性新医学,应是必然趋势。

第四,创建“健康国际”的三大重点建设

4.1、创建免费的健康保障制度

4.1.1、要慎重总结历史经验。中国健康改革的早期,曾出现了市场化、私有化、商业化的大发展,结果出现80%的健康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2/3又集中在大医院。造成扩大了城市与农村、上层与基层、预防与医疗的三大差别。出现了“看病难、看病贵”的严重后果。当时大医院执行的是收费补偿,创收发展政策。具体表现为:大检查、大处方、高收费、高工资。大医院的高楼大厦、尖端设备、贵重药品,大都是创收盈利形成。每家公立医院平均政府补助,不到10%,90%要靠医院自收平衡。终于出现了历史上少见的“医闹”。

针对以上情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由葛延风牵头,组织力量,经过四年工作,于2007年6月完成了《中国医改的研究报告》。明确指出:由于医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医疗卫生是一个“市场失灵”的典型领域。建议:“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强基层和建机制。出现了新医改。

4.1.2、创建免费的健康保障制度。根据福利性公益事业的健康经济性质。国际经验是:应由国家为主导,社会、群众共同承担责任的原则。以及国际上众多免费医疗卫生的成功经验。我国健康总经费的筹集,可占GDP的8%,其中国家占50%、社会占30%(可由企业、集体、单位等提供),群众占20%(可占家庭收入的1%)。在实际工作时,可按分级分类支付,实现医疗、预防、保健的全免费。

医疗、卫生机构的所有制,可同时进行必要的改革,可试行股份合作制、集体所有制、公私混合所有制和商业健康保险制等。总目标能达到收支平衡。健康总费用的使用:可安排供方、需方各占1/2。

4.1.3、要开展低收费、高效益活动。为了能实现免费健康保障、实现人人健康长寿,必须开展社会主义属性的低收费、高效益,勤俭办一切事业活动。主要内容指:仪器、设备、药品(重点)、检查、处方、手术、就诊、住院等各项服务,均应低收费、高效益。达到减轻国家、群众负担和实现三满意。

4.2、创建国际一流水平的健康队伍

4.2.1、由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积极倡导的,通过中西医结合,含民族医学,创建中国统一的,既高于中医,也高于西医的,国际新医学,这是毛泽东思想对保障人类健康的重大贡献。

4.2.2、发扬中医精华“整体平衡,辩证论治”,实现简、便、验、廉。发扬西医精华“科学诊断,重点突破”,能解决疑难重症。当前的建设突破重点是:防治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肝肾衰竭等多发病,以及实现全民自幼到老的健康长寿。通过西医诊断,中西医结合防治,可推动健康医学的提高和发展。

4.2.3、为了保证中国国际新医学的一流水平,应停办“专科”,只办“本科及以上”。应建设二支新医学的健康队伍。

第一支是家庭全科医生。主要在基层卫生机构工作。应具备本科及以上水平,能中西医结合、防治结合,可完成六功能(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促进、计划生育指导)任务。可保证实现:自幼到老,人人健康长寿,生活、工作到100-120岁(见有关说明)。家庭全科医生应占医生总数的50~60%,并享受医生的同等待遇。

第二支是中、上层专科医生。主要在中、上层工作,应具备本科及以上水平,能中西医结合、防治结合,可完成专业性疑难、危重疾病防治、康复等任务。并妥善解决好上、下转诊的工作。他们应占医生总数的40-50%,与基层医生应享受同等待遇。

新医学人才应体现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并允许老中青结合,身体健康,有才能贡献者,可鼓励终身服务。

4.3、创建城乡一体化,金字塔型健康体制

城乡一体化健康体制,主要表现在强基层、保基本和建机制。

4.3.1、强基层。重点抓好网底建设,主要是指农村的行政村卫生室,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站,都应配备本科以上水平,能防治结合、中西医结合、可完成六功能任务的家庭全科医生,同时要解决好房屋、设备和免费防治。

4.3.2、保基本。是指城乡基层配套。农村是乡镇卫生院与卫生室的配套,城市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服务站的配套,同时解决好人员、房屋、设备和免费防治。

4.3.3、建机制。是指上(三级)、中(二级)、基(一级)三层,形成金字塔型的结构,同时要体现医院、疾病控制、妇幼保健、食品药品、卫生监督、医学教育等部门的统一协调。实现三级卫生机构人、财、物的统一管理;医务人员的统一调配;仪器设备的统一使用;人员工资统一绩效考核,均相当于教师和公务员水平;财务实行收支两条线。城乡基层都应实行社区卫生服务和家庭全科医学服务。

4.3.4、发扬信息科技创新的引导作用。其中尤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特色,被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将力争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以推动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第五,开展两大群众活动

5.1、创建创新型的爱国卫生运动

可改变除四害为创四新:即戒烟限酒、科学饮食、起居规范、运动常态。同时通过家庭全科医生,实行医养结合,力争不生病、少生病,人人健康长寿,多为人类从不同层面做贡献。

5.2、创建人口均衡发展,促进家庭幸福和谐

一对夫妇可生两个孩子,大力加强妇幼保健和幼托工作,提高生殖健康水平。

第六,创建安徽省合肥市作为“健康国际示范试点区”

这是因为安徽省是国家医改的试点省,合肥市是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我们“学科中心”在安徽合肥有较长时间的各种学术基础,可将健康国际的各种精华成果,在合肥做进一步的实践研究,并向国内外推广、放大、发展。因此,可将合肥作为中国国际健康大学的总校地址。并随着形势发展,可逐步向国内外增设分校。

4、开创中国国际健康大学和事业的建设规划操办

第一,创新中国国际健康管理学科的体制建设

为了确保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美好世界的正常发展,特别是保证地球村人民自幼到老,人人健康长寿,都能为人类不同层面的发展,多做贡献。就必须建设好国际健康管理学科的完整体制,并不断完善。当前急需建立的机构应该有:中国国际健康大学总校,并包含以下一些机构:(1)安徽省合肥市健康国际示范试点区;(2)中国国际健康管理学科中心(原中国卫生管理学科中心);(3)中国国际健康管理学会;(4)中国国际健康管理学院(原安医大卫生管理学院);(5)中国国际健康管理杂志社(原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杂志社);(6)中国国际全科医学院(原黄山医科大学全科医学院),找合作单位或新建;(7)安徽医科大学含附属医院;(8)安徽中医药大学含附属医院;(9)安徽肿瘤医院及心血管病医院;(10)安徽省立医院及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11)安徽儿童医院;(12)合肥市人民医院;(13)安徽省疾病控制中心;(14)安徽省妇幼保健中心;(15)安徽省药品、食品管理机构;(16)安徽省卫健委;(17)合肥市卫健委;(18)中共安徽省委;(19)中共合肥市委等相关部门。健康大学总校的办事机构,可暂设在安医大卫生管理学院。(因有中央投资)长期地址,可在肥东高亮镇,包公故里。

以上中国国际健康大学总校,含下属机构, 希望相关领导批准。以显示对地球村人民的高度负责任和健康国际管理学科的创新力量。总校应建立会议制度,进行规范管理。

第二,创新中国国际健康大学和事业的工作建设

2.1、加速中国新医学队伍的培养

2.1.1、在职人员培训

2.1.1.1、专科升本科,时间二年,达到中西结合,防治结合,经费由国家提供。在中国国际全科医学院培训。

2.1.1.2、本科升新医学,时间二年,达到中西结合,防治结合,经费由国家提供。在中国国际全科医学院培训。

2.1.2、培养中国新医学人才

2.1.2.1、家庭全科医生,时间五年,达到中西结合,防治结合。在中国国际全科医学院培训,经费由国家提供,毕业后在基层工作,工资同专科医生。

2.1.2.2、专科新医学,时间五年,达到中西结合,防治结合。经费由国家提供一半,毕业后在中上层工作,工资同基层。由安徽医科大学和安徽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

2.2、建设安徽省合肥市城乡一体化金字塔型健康体制。详细内容,可查阅“健康国际”有关部分。

2.3、建设安徽省合肥市免费健康保障制度。内容查阅同前。

2.4、建设“两大群众活动”。内容查阅同前。

第三,为了尽快在今年九月份全面开展中国国际健康大学总校的各项工作,特提出今年八月份必须完成的各项任务。

3.1、经过长期酝酿协商,确定主要机构和主要负责人的名单如下。

3.1.1、中国国际健康大学总校领导名单

名誉校长:朱敖荣

校 长:孙春兰(兼)

副校长:马晓伟、谢广祥、刘昆、凌云、胡志、陶芳标、江启成

3.1.2、中国国际健康管理学科中心

名誉主任:朱敖荣

3.1.3、中国国际健康管理学会

会长:殷大奎

副会长:黄永昌、左文远

3.1.4、中国国际健康管理学院

院长:陶芳标,副院长:丁宏

3.1.5、中国国际健康管理杂志

名誉主编、社长、法人代表:朱敖荣

主编:胡志,副主编:江启成

3.1.6、中国国际全科医学院

院长:朱敖荣

副院长:王昌畴、周明硕、陈颖、赵子静

第四、健康长寿成功有效保健品(见附件)

第五、中国国际健康大学总校名单(见附件)

第六、请分期拨款建设经费。

中国国际健康管理学科中心

中国国际健康大学总校

安徽 合肥